一、背景
保险集团EAST规范是以《保险集团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银保监会2021年第13号令),以下简称《办法》中对保险集团公司治理、风险控制等要求为主线设计,在各主题板块补充进董监高履职、关联交易等最新监管规定进行细化,形成了一套聚焦保险集团经营管理视角的数据采集和治理规范。与以往EAST本质上的不同时是跨法人采集数据,之前业内也有疑问有啥依据采集这些信息,可以参照《办法》第七十三条“银保监会基于并表监管,可采取直接或间接监管方式,依法通过保险集团公司或其他受监管的成员公司,全面监测保险集团所有成员公司的风险,必要时可采取相应措施”。其中提到的风险范畴比较大,除了第三十六条描述的“一般风险和特有风险”,也第二十二条所提及的集团公司对成员公司的管理要求“统筹管理集团人力资源、财务会计、数据治理、信息系统、资金运用、品牌文化等事项”。总之得报,所以目前各集团都本着7月15日完成存量数据报送为目标进行紧张的工作。
时间紧:追溯5年共计71期全量数据(66期月报+5期审计后)
纵深长:穿透至最底层(最基础是财务并表成员公司,其他并表范围的成员公司有余力的也需纳入)成员公司需要报送人员、股权、处罚、全套财务科目余额、银行账户等信息。
范围广:集团公司48张表,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资金运用、关联交易、重大风险。
行业跨度大:各成员公司经营范围从保险、投资到日化、康养、医疗等方方面面。
按照监管规定,“保险集团经营保险业务、进行股权管理、开展保险资金运用”,现在保险业务已经有人身险、财产险、再保险EAST进行监测。能够支撑股权管理、资金运用开展非现场和现场监管的重任就落在在集团、资管公司EAST(2023年10月开始报送)上。
二、几个难点
根据各集团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成员公司数据量从十几家到上千家不等,行业千差万别,地域五湖四海,公司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给报送难度叠加了好几层buff。
☆还原成员公司范围:逐期还71期每一期并表成员公司清单,这个是存量数据报送的基础。
☆消失的成员公司信息:在2018年1月-2023年7月之间注销、卖出等公司,找回当时信息很是困难。
☆信息化基础:这个是各家集团相对麻烦的事情,据了解只有少数集团财务系统穿透到底层财务并表成员公司,多数集团只系统化合并一级子公司已合并好的财务数据,这次存量数据报送只能各显神通了。
☆数据质量管控:目前集团公司大部分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一般延伸到主要一级子公司,再往下更多是靠成员公司逐级传导,这个过程中压力、要求难免会损耗,多级法人间业务部门也无法一一对齐。虽然监管规范里给出了基础的入库校验,但更多数据质量目标还是需要通过系统+机制的手段进行提升。
三、采集方式
各集团根据自身管理现状,系统建设上大致有两种方式,特点如下:
(一)集团EAST系统对接集团业务部门
该模式属于业务部门系统化程度或垂直管理能力较强的集团,采集要求和质量管控通过各业务部门改造本部门信息系统,传导至各级成员公司,逐级进行审核管理。集团EAST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对接集团各业务系统/手工、进行公共字段标间校验、进行数据整合生成报送文件、解析监管系统回传校验结果等功能,报送流程管理功能较弱,对于集团整体数据治理机制、能力建设的提升效果可能有限。
(二)集团EAST系统对接成员公司
该模式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以EAST规范为基础,横向覆盖各部门监管数据口径,纵向穿透管理并表成员公司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的数据治理系统。系统功能在采集、报送校验的基础上,拓展审核流程管理、系统数据加工、数据源管理、监管、信披数据横向比对等各种数据治理功能。但这些功能和目标在具体实施中,面临多级法人统筹方式、业务部门管理边界不同等困难,需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不断解决。
各保险集团的建设路径。
目前从各集团反馈看,大致情况如下
牵头部门:多数是科技部门,也有财务部或战略部。
数据对接方式: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1)集团牵头部门建设系统,负责数据采集、数据入库检核、数据报送等,数据源对接集团各业务部门的数据系统,各业务部门负责向下垂直采集成员公司对应业务板块数据。
(2)集团牵头部门建设系统,负责数据质量、数据采集、流程审核、数据报送等,数据源对接成员公司手工数据或数据系统。在具体采集上根据各集团公司管理形式不同,数据管理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的角色和定位,都会有所差异。
集团EAST系统建设方式与后期运营差异情况比较。
在实际系统建设中,一般会存在极简模式和统筹模式两种建设模式,以下我会列出这两个模式前期建设和后续运营中的主要差异,各公司不会完全朝着一个模式推进,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场景进行一定取舍:
项目 | 极简模式 | 统筹模式 |
建设模式 | 集团开发数据合并、数据检核、报送文件生成功能,成员公司填写数据模板,上报数据。开发难度小,开发周期短。 | 集团EAST系统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管理、报送任务管理、审核流程管理、数据加工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报送文件生成、数据标准管理、系统监控、数据分析等。开发难度大,开发周期长,需要分阶段逐步实现相关功能建设。 |
运营成本 | 任务下达、追踪需要运营人员下线进行,数据报送涉及50家成员公司,每月15日前报送,对于报送过程中存在沟通确认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十分巨大。以目前集团数据处2人配置为例,统信报送共计13家为例,集团逐一确认每家公司审核进度,数据异常解释说明。平均一家审核周期约为半天,完成上报监管时间为12日。在EAST的数据情况下,部分公司在境外,信息确认成本更高,相关运营人员至少需要8人。 | 通过开发机构层级管理、任务流程管理、数据分析等模块,能够实现数据报送逐级审核,问题可以有效,迅速溯源,数据异常提前发现和处理,降低沟通的时间成本,保证数据按时、准确报送监管,并且通过邮件、短信提醒功能,追踪任务流程进展,降低运营工作量。 |
数据质量 | 集团下辖成员公司超过80多家,其中7家已报送EAST,2家资管类公司2023年10月报送EAST,其他公司未报送过EAST。多数报表需要手工多个部门配合填报,涉及工作人员变更、文件交接等因素,数据质量难以保证。 | 对于有财务系统、HR系统公司能够对接源系统,对加工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按照监管要求和业务规则报送监管数据,数据质量有保证。后续在监管检查和问题查找中能够快速溯源,及时处理。 |
监管一致性 | 由于报送部门、报送人员不同,难以对不同监管报送的口径保持一致,存在较大的监管风险。 | 通过监管指标一致性校验、加工逻辑标准化管理等方式,避免监管数据不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