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指引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解释、修订。
本指引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永诚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本指引得到了保险业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推绿色发展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的全程支持。
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制定依据与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保险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系统观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全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19〕52号)、《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的通知》(银保监发〔2022〕15号)、《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103号)(以下简称《统计制度》)等文件要求,结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发改环资〔2019〕293号)(以下简称《指导目录》)等文件精神,为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规范发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指引供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以下统称“保险公司”)围绕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和保险公司绿色运营,开展分类、统计、分析等工作时参考使用。
第二章 目标与原则
第三条【发展目标】绿色保险发展要紧扣“大力发展绿色保险”“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的工作部署,落实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遵循各项绿色金融发展的规范与要求,通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企业或项目提供金融服务,发挥保险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保障、风险投资”方面的独特优势,坚持承保、投资、运营同向聚力的发展路径,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与深度服务绿色发展相统一,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第四条【认定原则】绿色保险的认定和分类需遵循绿色性、协调性、一致性、实用性和时效性五项原则。绿色性,是指符合国家所明确的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领域;协调性,是指所服务行业与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相协调;一致性,是指基本的框架和逻辑与现行绿色金融等标准相一致;实用性,是指有利于在行业层面规范和引领绿色保险发展;时效性,是指根据最新政策规定和实践发展情况,及时进行更新完善。
第三章 绿色保险产品分类指引
第五条【绿色保险产品定义】绿色保险产品,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产品。
第六条【绿色保险产品分类】为有效配合《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制定《绿色保险产品分类表》(以下简称《产品分类表》),对《统计制度》附件《绿色保险业务统计表》中的“环境、社会、治理(ESG)风险保险业务”“绿色产业保险业务”及“绿色生活保险业务”三部分,从业务服务领域及典型产品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细化,形成参考对应关系。其中,对于“绿色产业保险业务”部分,《统计制度》要求以客户维度为主进行统计,所有与客户(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自身绿色产业经营相关的保险业务原则上均纳入统计;《产品分类表》聚焦绿色产业链相关环节的核心风险,对相关绿色保险业务领域及典型产品进行分类。绿色保险产品依次按照领域(场景)、保险类别、细分保险类别、示例产品逐级分为四级目录。
(一)领域(场景)
一级目录为绿色保险产品具体服务领域(场景),包括“助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助力支持环境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安全社会治理”“助力绿色低碳交流与合作”“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其他”等十类。其中:“助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助力降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助力绿色产业发展”是指助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是指助力重点高碳行业领域的低碳转型;“助力支持环境改善”是指助力污染防治,服务环境减污改善;“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指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是指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和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助力绿色低碳安全社会治理”是指助力绿色低碳社会治理,服务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的风险管理;“助力绿色低碳交流与合作”是指助力开展绿色经贸,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绿色低碳会展赛事等活动的举办;“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指助力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其他”是指助力综合应对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环境、社会、公司治理领域的风险等。
(二)保险类别
二级目录为领域(场景)对应的重点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类保险、清洁能源类保险、产业优化升级类保险、绿色交通类保险、绿色建筑类保险、绿色低碳科技类保险、低碳转型类保险、环境减污类保险、生态环境类保险、绿色融资类保险、碳市场类保险、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类保险、绿色低碳贸易类保险、绿色低碳活动类保险、绿色生活类保险、其他等十六类。
(三)细分保险类别及示例产品
三级目录为对应于保险类别的细分保险类别,包括气象灾害巨灾保险、太阳能保险、绿色制造体系保险、新能源汽车产业保险、绿色建筑保险、绿色环保装备保险、化石能源低碳转型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种植业保险、绿色贷款保险、碳交易保险、绿色低碳治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绿色外贸保险、新能源汽车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险等六十九种。针对每一种细分保险类别,明确其保险标的和责任范围。
四级目录为三级目录下的示例产品,包括对专属产品和通用产品的举例,供归类时参考。
第七条【工作建议】鼓励保险公司参考本分类指引进一步完善绿色保险产品架构,健全各类绿色保险产品业务线。
第四章 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分类指引
第八条【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定义】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是指保险资金运用践行了绿色的“投资理念”,或投向了绿色“投资标的范围”。其中:
绿色的“投资理念”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以及相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行业准入政策等规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绿色的“投资标的范围”为“聚焦于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加大对节能减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及绿色服务等重点绿色产业领域的资金支持”。
第九条【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分类】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分类按照保险资金投向资产范围确定,包括股票、债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直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产品、不动产及监管部门认可的其他产品。
(一)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以A股和H股上市公司绿色业务水平为分类参考,以上市公司最新一期年度报告披露的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作为判断标准。绿色业务,指主营业务属于《指导目录》的业务内容。对应上市公司开展绿色业务符合以下条件的,即可被纳入统计范围:
1.上市公司绿色业务合并营业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不低于50%的;
2.上市公司没有任何一类业务占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但绿色业务合并后收入和利润均在所有业务中最高,且均占到公司总收入和总利润的30%及以上。
(二)债券投资
债券投资主要统计经监管机构认可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不属于上述贴标绿色债券范围的,也可依据募集说明书中明确披露的资金用途信息为判断参考,资金用途属于绿色领域的,可将其分类为绿色债券。资金用途属于绿色领域,是指募集资金投向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绿色债券发行指引》等国内绿色债券投资项目目录,或者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绿色债券原则》、气候债券组织(CBI)《气候债券分类方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国内外绿色债券规范指引,且投向绿色领域的资金规模在募集资金中占比不低于相关规范或方案中的规定要求比例。
可转债(可交换债)绿色投资的统计以对应正股绿色业务水平进行判断,具体标准可参考股票投资执行。
(三)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
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统计主要以产品层面绿色投资方法的应用情况为判断标准,综合考虑穿透后底层所持有基础资产的投/融资方向、招募说明书、定期报告、要求管理人提供的书面说明材料等形式后进行判定。绿色投资方法可包括负面剔除、正面筛选、整合、股东参与等组合构建策略,或在绿色/环保等领域开展行业主题投资的绿色投资。
(四)直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产品
直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有投资项目的信托计划、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底层的投资项目或底层资产是否属于绿色产业领域为判断标准。如产品底层对应多个公司/项目,可考虑有关财务数据进行加权后综合判断。没有具体投资项目的信托计划,判定方法可参考绿色股票投资,即以融资主体公司的绿色业务水平为判断标准,采用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作为分类参考。
(五)不动产投资
不动产投资以投资标的相关建筑是否获得绿色建筑及其他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等符合《指导目录》中所示建筑类型的规范性认证,或结合其他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判定。
(六)其他金融产品投资
对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采取“实质判定”原则,以被投企业或底层融资主体或底层资产符合相关绿色标准要求作为判断参考。
第十条【工作建议】绿色投资项目的识别及统计工作为重要的行业基础性工作。鼓励保险公司基于行业规范标准,形成内部系统化的绿色股票投资池、绿色债券投资池、绿色基金产品库等,并建立内部另类投资项目绿色投资审核制度,提高绿色投资的科学统计与管理能力。
第五章 保险公司绿色运营分类指引
第十一条【保险公司绿色运营定义】保险公司绿色运营,是指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为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等理念与实践贯穿于包括办公、采购、消费、建筑、设备、出行等在内的经营全过程、全领域,以实现行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十二条【保险公司绿色运营分类】根据保险公司运营相关行为发生的场景定义绿色运营维度,主要通过绿色运营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分为职场类绿色运营管理、硬件设施类绿色运营管理和因公出行类绿色运营三类。
(一)职场类绿色运营管理
包括绿色办公管理、绿色采购管理及绿色业务流程管理。其中,绿色办公管理主要关注人均资源消耗、无纸化和线上化办公覆盖率等;绿色采购管理主要通过对供应商的绿色培训,以及践行循环经济等方式降低上下游的资源消耗;绿色业务流程管理主要关注保险价值链的一般流程中无纸化和线上化的程度。
(二)硬件设施类绿色运营管理
包括绿色建筑、绿色数据中心的办公硬件管理,主要关注保险公司办公职场中绿色建筑的数量、面积以及数据中心的能耗指标等。
(三)因公出行类绿色运营
主要关注保险公司车队的新能源车比例以及因公出行中的绿色交通工具使用情况等。
第十三条【工作建议】鼓励保险公司先在总部层面逐步完善能源消耗等数据收集统计体系,提升线上化、数字化水平,加强绿色出行管理,推动绿色采购,提高切实可行的绿色运营能力,循序渐进推动分支机构落实绿色运营。
第六章 附则
第十四条【附件材料】本指引由正文及相关附件组成。
第十五条【解释权归属】本指引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负责解释。
附件:
1.《绿色保险产品分类表(2023年版)》
2.《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分类表(2023年版)》
3.《保险公司绿色运营分类表(2023年版)》
领域(场景) | 保险类别 | 细分保险类别 |
1.助力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1.1气象灾害类保险 | 1.1.1气象灾害巨灾保险 |
1.1.2公共基础设施灾毁保险 | ||
1.1.3农业气象指数保险 | ||
1.1.4其他气象灾害保险 | ||
2.助力绿色产业发展 | 2.1清洁能源类保险 | 2.1.1太阳能保险 |
2.1.2风能保险 | ||
2.1.3水电保险 | ||
2.1.4核能保险 | ||
2.1.5储能保险 | ||
2.1.6氢能保险 | ||
2.1.7电网保险 | ||
2.1.8其他清洁能源保险 | ||
2.2产业优化升级类保险 | 2.2.1绿色制造体系保险 | |
2.2.2循环经济保险 | ||
2.2.3其他产业优化升级保险 | ||
2.3绿色交通类保险 | 2.3.1新能源汽车产业保险 | |
2.3.2轨道交通保险 | ||
2.3.3新能源船舶、航空器保险 | ||
2.3.4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保险 | ||
2.3.5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保险 | ||
2.3.6其他绿色交通保险 | ||
2.4绿色建筑类保险 | 2.4.1绿色建筑保险 | |
2.4.2其他绿色建筑保险 | ||
2.5绿色低碳科技类保险 | 2.5.1绿色环保装备保险 | |
2.5.2绿色低碳材料保险 | ||
2.5.3绿色低碳科技保险 | ||
2.5.4其他绿色低碳科技保险 | ||
3.助力低碳转型经济活动 | 3.1低碳转型类保险 | 3.1.1化石能源低碳转型保险 |
3.1.2工业领域低碳转型保险 | ||
3.1.3建筑领域低碳转型保险 | ||
3.1.4其他低碳转型保险 | ||
4.助力支持环境改善 | 4.1环境减污类保险 | 4.1.1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
4.1.2船舶污染责任保险 | ||
4.1.3石油污染保险 | ||
4.1.4危险品责任保险 | ||
4.1.5环保基础设施保险 | ||
4.1.6其他环境减污保险 | ||
5.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 5.1生态环境类保险 | 5.1.1生态种植业保险 |
5.1.2生态林业保险 | ||
5.1.3绿色畜牧业保险 | ||
5.1.4绿色渔业保险 | ||
5.1.5生态功能区保险 | ||
6.助力绿色金融市场建设 | 6.1绿色融资类保险 | 6.1.1绿色贷款保险 |
6.1.2其他绿色融资保险 | ||
6.2碳市场类保险 | 6.2.1碳交易保险 | |
6.2.2碳汇保险 | ||
6.2.3其他碳市场保险 | ||
7.助力绿色低碳安全社会治理 | 7.1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类 保险 |
7.1.1绿色低碳治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
7.1.2绿色低碳治理公共安全责任保险 | ||
7.1.3绿色低碳治理重要基础设施保险 | ||
7.1.4绿色服务保险 | ||
7.1.5其他绿色低碳社会治理保险 | ||
8.助力绿色低碳交流与合作 | 8.1绿色低碳贸易类保险 | 8.1.1绿色外贸保险 |
8.1.2绿色“一带一路”保险 | ||
8.1.3绿色内贸保险 | ||
8.1.4其他绿色低碳贸易保险 | ||
8.2绿色低碳活动类保险 | 8.2.1绿色低碳会展保险 | |
8.2.2绿色低碳赛事保险 | ||
8.2.3其他绿色低碳活动保险 | ||
9.助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 9.1绿色生活类保险 | 9.1.1新能源汽车保险 |
9.1.2非机动车保险 | ||
9.1.3住宅全装修质量保险 | ||
9.1.4其他绿色生活保险 | ||
10.其他 | 10.1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险 | |
10.2其他绿色保险 |
类型 | 项目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指标单位 | |
职场类 | 绿色办公管理 | 总消耗的化石能源(固定源) | 煤炭 | 煤炭的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吨 |
柴油 | 柴油的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升 | |||
汽油 | 汽油的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升 | |||
天然气 | 天然气的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立方米 | |||
人均消耗的化石能源(固定源) | 煤炭 | 煤炭的人均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吨/人 | ||
柴油 | 柴油的人均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升/人 | |||
汽油 | 汽油的人均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升/人 | |||
天然气 | 天然气的人均使用量(固定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立方米/人 | |||
总消耗的化石能源(移动源) | 柴油 | 柴油的使用量(移动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升 | ||
汽油 | 汽油的使用量(移动源),需明确核算范围 | 升 | |||
人均消耗的化石能源(移动源) | 柴油 | 柴油的人均使用量(移动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升/人 | ||
汽油 | 汽油的人均使用量(移动源),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升/人 | |||
总用电量 | 总用电量,需明确核算范围 | 千瓦时 | |||
人均用电 | 总用电量除以员工人数,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千瓦时/人 | |||
绿色电力及占比 | 绿色电力的使用量及占总用电量的比例 | 千瓦时&% | |||
范围一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包含CO2) | 营业办公所需要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需明确核算范围 | 吨 | |||
范围一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仅包含CO2) | 营业办公所需要的化石能源人均碳排放强度,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吨/人 | |||
范围二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包含CO2) | 营业办公所消耗的电力及采暖服务所产生的碳排放,需明确核算范围 | 吨 | |||
范围二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仅包含CO2) | 营业办公所消耗的电力及采暖服务所产生的人均碳排放强度,需明确人员数量口径 | 吨/人 | |||
人均外购的采暖服务(如有) | 人均用于采暖需求的能耗 | 百万千焦/人 | |||
人均水资源消耗 | 办公职场相关的人均水资源消耗量 | 吨/人 | |||
人均废弃物排放可自行分类(如电子废弃物、 一般废弃物等) | 办公职场人均废弃物排放量 | 吨/人 | |||
人均职场一次性瓶装水消耗 | 办公职场一次性瓶装水人均消耗量 | 瓶/人 | |||
人均职场一次性纸杯消耗 | 办公职场一次性纸杯人均消耗量 | 个/人 | |||
人均办公用纸使用量 | 一般用纸 | 办公职场及业务相关的纸张使用量对应的人均碳排放 | 吨/人 | ||
再生纸 | 办公职场及业务相关的再生纸使用量对应的人均碳排放 | 吨/人 | |||
职场无纸化办公覆盖率 | 办公职场相关的无纸办公覆盖率,涵盖OA、电子发票、银行电子回单、电子会计档案等 | % | |||
大型会议线上率 | 公司举办的大型会议等,其中线上会议的比例 | % | |||
节能灯具覆盖率 | 办公职场的节能灯具(符合国家《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0255-2019)等相关标准)覆盖率 | % | |||
购买的碳减排量(若有) | 公司购买或自有的碳抵消项目产生的碳减排量 | 吨 | |||
绿色采购管理 | 采购环节的绿色相关考量 | 描述供应商遴选、评估等环节中,对绿色低碳、可持续等方面的考量,有针对性的采购绿色低碳产品等 | |||
供应商绿色相关培训次数 | 针对供应商开展绿色相关培训的次数 | 次 | |||
低碳修复率 | 定损工作中采用低碳修复的比例 | % | |||
再制造件使用量 | 定损工作中的再制造件使用量 | 个 | |||
绿色业务流程管理 | 电子投保率 | 以电子载体向投保人签发的保险合同凭证数量占总保险合同凭证数量的比率 | % | ||
电子回执率 | 保险公司供客户确认签收保险合同电子凭证的数量与供客户确认保险合同凭证总量的比例 | % | |||
保全变更电子化率 | 通过互联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线上保全变更服务量占保全变更服务总量的比率 | % | |||
理赔电子化(理赔件数)率 | 业务流程中的电子化比率 | % | |||
定损/调查电子化(理赔件数)率 | 业务流程中的电子化比率 | % | |||
远程定损理赔(理赔件数)率 | 业务流程中的电子化比率 | % | |||
其它业务流程电子化率 | 业务流程中的电子化比率 | % | |||
硬件设施类 | 绿色建筑管理 | 绿色建筑数量及总面积 | 公司持有的绿色建筑数量及总面积 | 栋&平方米 | |
使用的自有绿色建筑面积及占比 | 公司使用的(自有)绿色建筑面积及占比 | 平方米&% | |||
使用的租赁绿色办公面积及占比 | 公司使用的(租赁)绿色建筑办公面积及占比 | 平方米&% | |||
绿色数据中心管理 | 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 | 公司自有及租赁的数据中心的电能利用效率(PUE) | - | ||
因公出行类 | 绿色出行管理 | 高铁出行里程占比 | 因公差旅中高铁占所有因公差旅里程的比例 | % | |
车队新能源车占比 | 公司车队中新能源车占比 | % | |||
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量(仅包含CO2) | 雇员差旅乘坐交通工具、住宿所产生的碳排放 | 吨 | |||
范围三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仅包含CO2) | 雇员差旅乘坐交通工具、住宿所产生的人均碳排放 | 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