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保单”智能追踪打击模型组—拟申报非银EAST系统应用创新团队奖
一、坚持总局党委决策部署,践行科技监管理念
深圳金融监管局为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及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管推动内地与香港保险监管协同的函》要求,为打击非法销售境外保险产品、违规跨境投保(以下简称“地下保单”)工作注入科技“血脉”,创新搭建“地下保单”智能追踪打击模型组。精准聚焦“地下保单”利益链条,从全行业风险筛查、资金线索追查,强化外部协同等方面,全面起底“地下保单”产业链,从严加强行业监管,净化市场秩序。
二、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打击“地下保单”突破点
“地下保单”风险不容忽视。一方面,内地居民购买境外投资属性的分红型保险产品不符合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另一方面,香港保险业在法律体系、监管方式等方面与内地差异明显,特别是宣传产品高收益、产品打折等销售方式,在内地存在明显的销售误导隐患,如发生纠纷,内地保险消费者的维权难度较大。
“地下保单”灰色产业链隐蔽性高,人工识别难度大。“地下保单”通常采用非正式渠道销售,如通过个人自媒体网络、公众号等进行,使其长期游离于正常的保险监管范围之外。涉及“地下保单”的资金往往通过多个账户、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资金流动路径复杂,溯源和追踪有一定的难度、此外,非法中介存在多重空壳公司嵌套以及境内外资金保险监管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等问题,使得以往打击“地下保单”工作中存在发现线索的渠道少、获取证据的难度高,实际抓捕的案例少等问题。
“地下保单”智能追踪打击模型组基于重点客户人群以及非法中介机构行为画像,结合资金链条双重验证嵌套,全面梳理“地下保单”黑灰产利益链条,追踪“地下保单”非法资金去向,建立疑点数据移交机制,形成了“识别“地下保单”非法中介一地下保单”非法资金跟踪定位一疑点数据实时移交一外部协同打击”的长效机制。目前共筛查出数据445条,涉及金额约2605.7万元,涉案嫌疑人28人,涉及非法中介机构4个,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坚持科技导向,大数据筛查成果显著
(一)多维分析“地下保单”客户群体行为模式,实现精准画像
以高净值、高学历、高风险客户群体为切入点,一是聚焦重点人群行为模式特点,建立“三高”人群重点筛查模型勾勒重点人群行为“初印象”,建立重点人群疑点数据池。二是重视资金链条梳理,全面覆盖客户群体境外消费模式,深度关联境外资金往来,精准定位购买境外理财客户人群。三是资金链条与行为模式双重验证。将客户的行为模式与资金流向结合起来,实现疑似购买地下保单客户群体精准画像。
(二)全面梳理“地下保单”非法中介产业链条,实现精准打击
以非法中介境外资金往来频密、客户网络覆盖较广等模式为着力点,实时对向穿透,实现购买跨境保单人群与从事地下保单非法中介人群的“双向奔赴”。
一是加强跨境联动,扩大数据源。与香港保险监管机构通力合作,同步香港地区保险公司数据,筛查同时在香港和境内办理保险执业登记的人员名单,提高模型组打击精准度,扩大打击覆盖面。
二是加强境内外资金流动监测。重点筛查非法中介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手续费往来频密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非法中介机构,审查相关资金流动合法性。
三是辖内机构销售质量监控。“过去”与“现在”互相印证,重点排查非法中介机构员工在金融机构既往从业情况,既往销售情况等,将客户量大但销售质量较低的非法中介员工予以重点排查。
(三)多方数据完成打击地下保单闭环,实现数据共享化和打击协同化
模型组引入香港保监局、深圳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部门提供的外部数据,综合运用EAST及多数据源,打造系统称手的“数字工具”。既可实现数据源间勾稽核验,也可有效补充EAST未覆盖字段,实现全面、高频的“地下保单”数字化监测。通过“线上筛查+线下核查+多部门联动”的闭环管理方式,全方位起底“地下保单”非法中介利益链条,从资金端、客户销售端全方位实锤了“地下保单”非法中介的运营模式,为捣破非法中介窝点,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极高的证据质量和极强的线索导向。
四、坚持创新引领,拓宽技术应用场景
非法中介是当前监管部门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地下保单”智能追踪打击模型组普适性强,可塑性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可广泛适用于不同地域的各类型保险公司。稍加调整,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或反催收联盟、反保险欺诈等不同违法行为的领域,更好地在打击违反犯罪问题上发挥政策协同合力效应。
一是持续推动模型组向外兼容。治理和打击“地下保单”
二是不断丰富模型组价值内涵。模型组通过智能预警分析、多类行为画像、监管可视化等功能全景式呈现了“地下保单”非法产业链和防范关键风险示范点,打造了既可以用于打击“地下保单”非法中介锁定问题线索,亦可应用于其他领域风险防控的多场景模型组
三是有助于揭示“地下保单”消费者的潜在负面影响。本模型组揭示的非法销售“地下保单”典型行为,易于编发成警示案例,并结合人民币汇率波动、两地保险收益率利差变动等背景,向辖内消费者、保险从业者等揭示相关业务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