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指标体系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指标体系框架、采样方式、指标修订机制及指标编码说明,确立了场地环境运行指标、计算资源运行指标、存储资源运行指标、网络资源运行指标、基础软件运行指标及运行治理指标等体系。
本文件适用于金融数据中心运维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T 2098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
GB/T 32910.3 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第3部分:电能能效要求和测量方法
GB/T 51314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标准
JR/T 0207 金融信息系统多活技术规范术语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据中心 data center
数据中心是指由计算机场地(机房)、机房基础设施、信息系统硬件(物理和虚拟资源)、信息系统软件、信息资源(数据)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组成的组织。[来源:GB/T33136,3.1.1,有修改]
3.2 金融数据中心 financial data center
金融数据中心是指支持金融服务的数据中心。
3.3 事件 incident
事件是指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情况。[来源:ISO/IEC20000-1:2018,3.2.5,有修改]
3.4 重要信息系统 critical information system
重要信息系统是指支撑重要业务,其信息安全和服务质量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关系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信息系统。[来源:JR/T0140,3.13,有修改]
3.5 智能化 intelligence
智能化是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建立业务、技术与数据的关联关系,简化、优化或替代人工分析和决策过程,构建自动学习、诊断与决策能力的属性。
3.6 自动化 automation
自动化是指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
3.7 双活信息系统 dual-active information system
双活信息系统是指有且只有两个部署在不同地理节点子信息系统的多活信息系统。[来源:JR/T0207,3.11,有修改]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DNS: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
EEUE:电力能源使用效率(Electric EnergyUsage Effectiveness)
GE:千兆位以太网(Gigabyte Ethernet)
IOPS:每秒进行读写操作的次数(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PS:每秒处理的百万级机器语言指令数(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PC: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
PUE:电能利用效率(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
RAID: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
RPO:恢复点目标(Recovery Point Objective)
RTO:恢复时间目标(Recovery Time Objective)
SDN: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TOPS:每秒处理的万亿次级机器语言指令数(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
TFLOPS:每秒处理的万亿次级浮点机器语言指令数(Tera Floating-point Operations Per Second)
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ProtocolVersion6)EOS:终止支持(EndofSupport)
5、运行指标体系框架
从数据中心场地环境领域、计算资源领域、存储资源领域、网络资源领域、基础软件领域及运行治理领域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象,按照对象特性制定具有区分度的运行指标,这些指标由直观反映运行能力的静态指标及动态趋势指标构成,以全面展现金融信息基础设施运行情况。各金融机构在实际采集指标中,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相关运行指标。运行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运行指标体系框架
6、采样方式
金融机构数据采集宜使用自动化系统报送,也可采用手工填报方式进行。
采集范围为各金融机构总部及分支机构已投产的生产中心、同城备份中心、同城多活中心、异地备份中心、异地多活中心等。采集指标包括场地环境、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基础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以及运行治理工作。
关于场地环境运行指标,如为自建机房,需由各金融机构进行采集;如为租赁机房,各金融机构需从租赁方提取相关数据。关于指标的采集频次,下文中列出建议值,各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建设运行情况及数据采集手段自行约定。
7、指标修订机制
根据金融科技实际发展及信息基础设施运行的情况,定期修订、持续完善本文件。如遇金融科技重要政策出台等情况,本文件作相应调整。
8、指标编码说明
指标编码说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CD:场地环境运行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b)JS:计算资源运行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c)CC:存储资源运行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d)WL:网络资源运行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e)RJ:基础软件运行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f)ZL:运行治理指标编号(一级指标)。
g)A:二级指标分项编号。
h)B:三级指标分项编号(如有)。
示例:1.CD-A1-01表示为场地环境运行指标(一级指标)中的第1个二级指标中的第1个指标。2.JS-A1-B1-01表示为计算资源运行指标(一级指标)中的第1个二级指标中的第1个三级指标中的第1个指标。
9、场地环境运行指标
9.1 数据中心总量
本指标从数量角度统计金融数据中心规模。数据中心总量指标见表1。
表1 数据中心总量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1-01 |
数据中心数量总和 |
数据中心数量总和,单位:个。 |
年度 |
9.2数据中心等级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等级规模,按照GB50174的规定,体现数据中心规模情况。数据中心等级指标见表2。
表2数据中心等级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2-01 |
A级数据中心数量总和 |
A级数据中心数量总和,单位:个。 |
年度 |
CD-A2-02 |
B级数据中心数量总和 |
B级数据中心数量总和,单位:个。 |
年度 |
9.3 数据中心场地
9.3.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机房面积和机柜资源规模情况,体现数据中心场地资源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3。
表3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3-B1-01 |
主机房设计使用面积总和 |
数据中心主机房的设计使用面积总和,单位:平方米。 |
年度 |
CD-A3-B1-02 |
主机房设计机柜数总和 |
数据中心主机房的设计机柜数量总和,单位:个。 |
年度 |
注:主机房为主要用于数据处理设备安装和运行的建筑空间,包括服务器机房、网络机房、存储机房等功能区域。 |
9.3.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机房面积和机柜资源的使用情况,体现数据中心主机房容量和使用率。使用指标见表4。
表4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3-B2-01 |
主机房使用面积总和 |
数据中心主机房使用面积总和,单位:平方米。 |
年度 |
CD-A3-B2-02 |
主机房机柜使用率 |
数据中心主机房机柜数总和与设计机柜数总和的比率,具体计算公式为:(主机房机柜数总和/主机房设计机柜数总和)×100%。 |
年度 |
9.4 数据中心供电
9.4.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电力资源供给情况,体现数据中心电力资源和不间断电源资源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5。
表5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4-B1-01 |
设计可用供电容量总和 |
数据中心设计用电容量总和(剔除冗余切换供电容量),即设计可用供电容量总和,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4-B1-02 |
不间断电源容量总和 |
数据中心IT设备供电不间断电源容量总和(剔除冗余容量),计算方法为:∑i(第i台不间断电源视在功率×功率因数),单位:千瓦。 |
年度 |
注:不间断电源是由变流器、开关和储能装置组合构成的系统,在输入电源正常和故障时,输出交流电或直流电,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对负载供电的连续性。 |
9.4.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供电资源使用情况,体现数据中心电力资源利用率、不间断电源利用率和IT设备用电容量。使用指标见表6。
表6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4-B2-01 |
供电使用功率总和 |
数据中心全年平均有功功率总和,计算方法为:∑i(第i个数据中心全年有功电度量/8760),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4-B2-02 |
供电平均使用率 |
供电使用功率总和与实际可用设计用电容量总和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供电使用功率总和/设计可用供电电容量总和)×100%。 |
年度 |
CD-A4-B2-03 |
不间断电源使用功率总和 |
数据中心全年不间断电源供电有功功率总和,不包含非IT供电不间断电源使用量,计算方法为:∑i(第i台不间断电源全年有功电度量/8760),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4-B2-04 |
不间断电源平均使用率 |
不间断电源使用功率总和与容量总和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不间断电源使用功率总和/不间断电源容量总和)×100%。 |
年度 |
CD-A4-B2-05 |
IT设备供电使用功率总和 |
数据中心主机房IT设备供电使用功率总和,计算方法为:∑i(第i个数据中心IT设备全年供电使用总有功电度量/8760),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4-B2-06 |
配电设备平均使用年限 |
配电设备的使用年限,进行数值平均后得到的数值,单位:年。 |
年度 |
注:8760小时的计算公式为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全年8760小时。 |
9.5 数据中心制冷
9.5.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体现金融数据中心制冷资源供给情况,考察数据中心制冷资源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7。
表7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5-B1-01 |
冷源制冷容量总和 |
数据中心冷源显冷容量总和,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5-B1-02 |
设计可用冷源制冷容量总和 |
数据中心设计可用冷源显冷容量总和(剔除冗余冷源显冷容量),单位:千瓦。 |
年度 |
9.5.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制冷资源使用情况,体现数据中心冷源需求总量、冷源使用效率等。使用指标见表8。
表8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5-B2-01 |
冷源输出功率总和 |
数据中心冷源输出功率总和,若无法计量读取的,可通过冷负荷指标法进行计算,计算方法为:∑i(第i个数据中心IT总功率+第i个数据中心建筑面积×冷负荷指标),冷负荷指标一般取0.19至0.38,单位:千瓦。 |
年度 |
CD-A5-B2-02 |
冷源使用率 |
冷源使用功率总和与设计可用冷源总制冷容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冷源使用功率总和/设计可用冷源制冷容量总和。 |
年度 |
CD-A5-B2-03 |
空气调节系统设备平均使用年限 |
空气调节系统设备的使用年限,进行数值平均后得到的数值,单位:年。 |
年度 |
9.6 数据中心安全防范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按照GB/T51314中安全防范系统要求执行的情况,体现数据中心安全防范系统运行的整体情况。数据中心安全防范指标见表9。
表9数据中心安全防范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6-01 |
达到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标准的数据中心数量 |
达到安全防范系统运行标准的数据中心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9.7 能效指标
9.7.1 设计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能效设计情况,依据GB/T32910.3的相关内容,通过PUE值的采集,体现数据中心节能设计水平。设计指标见表10。
表10 设计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7-B1-01 |
设计平均PUE值 |
数据中心的设计平均PUE值,计算方法为:设计用电容量总和/∑i(第i个数据中心设计用电容量/第i个数据中心设计PUE)。 |
年度 |
9.7.2 运行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数据中心能效运行情况,体现基础设施能效运行水平。运行指标见表11。
表11 运行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D-A7-B2-01 |
实际运行平均PUE值 |
数据中心实际运行平均PUE值,计算方法为:供电使用功率总和/∑i(第i个数据中心供电使用功率总和/第i个数据中心EEUE-Ry)。 |
年度 |
注:EEUE-Ry为披露的电力能源使用效率年度实测值。其中R表示实测值,y表示覆盖周期为年。 |
10、计算资源运行指标
10.1 大型机
10.1.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大型机计算资源供给规模,体现大型机计算资源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12。
表12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1-B1-01 |
大型机单字长定点指令平均执行速度总和 |
大型机的单字长定点指令平均执行速度总和,单位:MIPS。 |
年度 |
JS-A1-B1-02 |
大型机内存容量总和 |
大型机的内存容量总和,单位:吉字节。 |
年度 |
JS-A1-B1-03 |
大型机总数量 |
大型机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10.1.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大型机计算资源使用情况,体现大型机计算资源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13。
表13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1-B2-01 |
大型机CPU平均使用率 |
大型机CPU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个CPU使用率为:非空闲进程在当前时间下占用CPU时间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大型机CPU的平均使用率)/大型机总数量。 |
月度 |
JS-A1-B2-02 |
大型机内存平均使用率 |
大型机内存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台大型机内存使用率为:程序使用内存量占总内存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大型机的内存平均使用率)/大型机总数量。 |
月度 |
JS-A1-B2-03 |
大型机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大型机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大型机投产上线时长)/大型机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注:本文件中当前时间指采集频次要求的时间段,取值为在当前时间内的平均值。 |
10.1.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大型机计算资源故障情况,体现大型机计算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14。
表14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1-B3-01 |
大型机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大型机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JS-A1-B3-02 |
大型机平均可用率 |
大型机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大型机可用率为:周期年内大型机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大型机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大型机的可用率)/大型机总数量。 |
年度 |
JS-A1-B3-03 |
大型机故障率 |
大型机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大型机故障设备数/大型机总数量。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0.2 小型机
10.2.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小型机计算资源供给规模,体现小型机计算资源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15。
表15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2-B1-01 |
小型机CPU总核数 |
小型机的CPU总核数,单位:个。 |
年度 |
JS-A2-B1-02 |
小型机内存容量总和 |
小型机的内存容量总和,单位:吉字节。 |
年度 |
JS-A2-B1-03 |
小型机总数量 |
小型机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JS-A2-B1-04 |
小型机计算能力 |
小型机标称计算能力总和,单位:TOPS。 |
年度 |
JS-A2-B1-05 |
小型机算力密度 |
平均每个机柜所含小型机的计算能力的值,单位:TOPS/柜。 |
年度 |
10.2.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小型机计算资源使用情况,体现小型机计算资源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16。
表16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2-B2-01 |
小型机CPU平均使用率 |
小型机CPU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个CPU使用率为:非空闲进程在当前时间下占用CPU时间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CPU的平均使用率)/CPU个数。 |
月度 |
JS-A2-B2-02 |
小型机内存平均使用率 |
小型机内存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台小型机内存使用率为:程序使用内存量占总内存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小型机的内存平均使用率)/小型机总数量。 |
月度 |
JS-A2-B2-03 |
小型机设备使用率 |
已使用小型机设备比率,计算方法为:已使用小型机设备数量/小型机总数量。 |
年度 |
JS-A2-B2-04 |
小型机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小型机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小型机投产上线时长)/小型机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0.2.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小型机资源故障情况,体现小型机计算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17。
表17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2-B3-01 |
小型机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小型机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JS-A2-B3-02 |
小型机平均可用率 |
小型机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小型机可用率为:周期年内小型机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小型机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小型机的可用率)/小型机总数量。 |
年度 |
JS-A2-B3-03 |
小型机故障率 |
小型机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小型机故障设备数/小型机总数量。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0.3 PC服务器
10.3.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PC服务器计算资源供给规模,体现PC服务器计算资源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18。
表18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3-B1-01 |
PC服务器CPU总核数 |
PC服务器的处理器总核数,单位:个。 |
年度 |
JS-A3-B1-02 |
PC服务器内存总量 |
PC服务器的内存容量总和,单位:吉字节。 |
年度 |
JS-A3-B1-03 |
PC服务器总数量 |
PC服务器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JS-A3-B1-04 |
PC服务器计算能力 |
PC服务器标称计算能力总和,单位:TOPS。 |
年度 |
JS-A3-B1-05 |
PC服务器算力密度 |
平均每个服务器机柜所含PC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的值,单位:TOPS/柜。 |
年度 |
10.3.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PC服务器计算资源使用情况,体现PC服务器计算资源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19。
表19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3-B2-01 |
PC服务器CPU平均使用率 |
PC服务器CPU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个CPU使用率为:非空闲进程在当前时间下占用CPU时间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CPU的平均使用率)/CPU总数量。 |
月度 |
JS-A3-B2-02 |
PC服务器内存平均使用率 |
PC服务器内存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台PC服务器内存使用率为:程序使用内存量占内存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PC服务器的内存平均使用率/PC服务器总数量)。 |
月度 |
JS-A3-B2-03 |
PC服务器设备使用率 |
PC服务器使用率,具体计算方法:(已使用PC服务器设备数量/PC服务器总数量)×100%。 |
年度 |
JS-A3-B2-04 |
PC服务器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PC服务器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PC服务器投产上线时长)/PC服务器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0.3.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PC服务器资源故障情况,体现PC服务器计算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20。
表20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3-B3-01 |
PC服务器设备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PC服务器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JS-A3-B3-02 |
PC服务器平均可用率 |
PC服务器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PC服务器可用率为:周期年内PC服务器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PC服务器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PC服务器的可用率)/PC服务器总数量。 |
年度 |
JS-A3-B3-03 |
PC服务器故障率 |
PC服务器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PC服务器故障设备数/PC服务器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0.4 人工智能服务器
10.4.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人工智能服务器计算资源供给规模,体现人工智能服务器计算资源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21。
表21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4-B1-01 |
人工智能服务器通用处理器总核数 |
人工智能服务器中所有物理通用处理器的总核数,单位:个。 |
年度 |
JS-A4-B1-02 |
人工智能服务器AI训练处理器计算能力 |
可用于AI训练的人工智能服务器标称计算能力总和,单位:TFLOPS。 |
年度 |
JS-A4-B1-03 |
人工智能服务器AI推理处理器计算能力 |
可用于AI推理的人工智能服务器标称计算能力总和,单位:TFLOPS。 |
年度 |
JS-A4-B1-04 |
人工智能服务器算力密度 |
平均每个服务器机柜所含人工智能服务器的计算能力的值,单位:TOPS/柜。 |
年度 |
JS-A4-B1-05 |
人工智能服务器内存容量总和 |
人工智能服务器中可用于AI计算(训练或推理)的内存总和,单位:吉字节。 |
年度 |
JS-A4-B1-06 |
人工智能服务器总数量 |
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10.4.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人工智能服务器计算资源使用情况,体现人工智能服务器计算资源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22。
表22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4-B2-01 |
人工智能服务器通用处理器平均使用率 |
通用处理器的平均使用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通用处理器的平均使用率)/通用处理器总数量。 |
月度 |
JS-A4-B2-02 |
人工智能服务器AI处理器平均使用率 |
AI处理器的平均使用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AI处理器的平均使用率)/AI处理器总数量。 |
月度 |
JS-A4-B2-03 |
人工智能服务器主存平均使用率 |
用于AI训练或推理的主存数量占配备主存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用于AI训练或推理的主存数量/配备主存的总量)×100%。 |
月度 |
JS-A4-B2-04 |
人工智能服务器卡上内存平均使用率 |
用于AI训练或推理的卡上内存数量占卡上内存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用于AI训练或推理的卡上内存数量/卡上内存总量)×100%。 |
月度 |
JS-A4-B2-05 |
人工智能服务器设备使用率 |
人工智能服务器的使用率。计算方法为:(已使用人工智能服务器设备数量/人工智能服务器总数量)×100%。 |
年度 |
JS-A4-B2-06 |
人工智能服务器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人工智能服务器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人工智能服务器投产上线时长)/人工智能服务器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0.4.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人工智能服务器资源故障情况,体现人工智能服务器计算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23。
表23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JS-A4-B3-01 |
人工智能服务器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人工智能服务器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JS-A4-B3-02 |
人工智能服务器平均可用率 |
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人工智能服务器可用率为:周期年内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人工智能服务器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人工智能服务器的可用率)/人工智能服务器总数量。 |
年度 |
JS-A4-B3-03 |
人工智能服务器故障率 |
人工智能服务器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人工智能服务器故障设备数/人工智能服务器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1、存储资源运行指标
11.1 集中式存储
11.1.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集中式存储资源供给规模,体现集中式存储资源的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24。
表24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1-B1-01 |
集中式存储硬盘总容量(裸容量) |
集中式存储所有硬盘的标称容量总和,单位:太字节。 |
年度 |
CC-A1-B1-02 |
集中式存储总可用容量 |
集中式存储在配置RAID、热备等高可用技术之后实际可用的容量总和,单位:太字节。 |
年度 |
CC-A1-B1-03 |
集中式存储总数量 |
集中式存储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11.1.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集中式存储资源使用情况,体现集中式存储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25。
表25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1-B2-01 |
集中式存储已使用可用容量 |
集中式存储已使用的可用容量总和,单位:太字节。 |
月度 |
CC-A1-B2-02 |
集中式存储可用容量使用率 |
已使用容量占可用存储总容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集中式存储实际使用容量/可用存储总容量)×100%。 |
月度 |
CC-A1-B2-03 |
集中式存储平均每秒读写性能 |
集中式存储平均每秒读写个数,计算方法为:∑i(第i套集中式存储IOPS)/集中式存储设备总数量,单位:平均每秒读写个数。 |
月度 |
CC-A1-B2-04 |
集中式存储设备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集中式存储设备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集中式存储设备投产上线时长)/集中式存储设备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1.1.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集中式存储资源故障情况,体现集中式存储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26。
表26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1-B3-01 |
集中式存储设备非计划停机频次 |
集中式存储设备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CC-A1-B3-02 |
集中式存储设备平均可用率 |
集中式存储设备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集中式存储设备可用率为:周期年内集中式存储设备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集中式存储设备的可用率)/集中式存储设备总数量。 |
年度 |
CC-A1-B3-03 |
集中式存储设备故障率 |
集中式存储设备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集中式存储设备故障设备数/集中式存储设备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1.2 分布式存储
11.2.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分布式存储的供给规模,体现分布式存储资源的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27。
表27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2-B1-01 |
分布式存储硬盘总容量(裸容量) |
分布式存储使用硬盘(非系统盘)标称容量的总和,单位:太字节。 |
年度 |
CC-A2-B1-02 |
分布式存储可用存储总容量 |
分布式存储可用存储容量(多副本或纠删码冗余后)的总和,单位:太字节。 |
年度 |
CC-A2-B1-03 |
分布式存储集群总量 |
分布式存储集群的总数量,单位:台(套)。 |
年度 |
CC-A2-B1-04 |
分布式存储节点总量 |
分布式存储总量内的所有存储节点总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11.2.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分布式存储资源使用情况,体现分布式存储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28。
表28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2-B2-01 |
分布式存储可用容量使用率 |
实际使用容量占可用存储总容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分布式存储实际使用容量/可用存储总容量)×100%。 |
月度 |
CC-A2-B2-02 |
分布式存储平均每秒读写性能 |
分布式存储平均每秒进行读写操作的次数(IOPS),计算方法为:∑i(第i套分布式存储IOPS)/分布式存储总数量,单位:平均每秒读写个数。 |
月度 |
CC-A2-B2-03 |
分布式存储系统平均上线时长 |
分布式存储系统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套分布式存储系统投产上线时长)/分布式存储系统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1.2.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分布式存储资源故障情况,体现分布式存储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29。
表29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2-B3-01 |
分布式存储系统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分布式存储系统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CC-A2-B3-02 |
分布式存储系统平均可用率 |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套分布式存储设备可用率为:周期年内分布式存储系统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分布式存储系统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套分布式存储设备的可用率)/分布式存储系统总数量 |
年度 |
CC-A2-B3-03 |
分布式存储节点设备故障率 |
分布式存储节点设备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分布式存储节点设备故障数量/分布式存储节点设备总数量)×100%。 |
年度 |
CC-A2-B3-04 |
分布式存储集群故障率 |
分布式存储集群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发生过故障的分布式存储集群数量/分布式存储集群总数量)×100%。 |
月度 |
注:1.本表中分布式存储节点故障指存储节点单节点不可用,或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2.本表中分布式存储集群故障指存储节点、交换机等故障,或由于集群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1.3 磁带库资源
11.3.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磁带库资源供给规模,体现磁带库资源的处理能力,其中磁带库含蓝光与虚拟带库。供给指标见表30。
表30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3-B1-01 |
磁带库总容量 |
磁带库容量的总和,单位:太字节。 |
年度 |
CC-A3-B1-02 |
磁带库磁带数量 |
磁带库磁带数量的总和,单位:盘。 |
年度 |
CC-A3-B1-03 |
磁带库总数量 |
物理磁带库的总数量,单位:台(套)。 |
年度 |
CC-A3-B1-04 |
虚拟带库总数量 |
虚拟带库的总数量,单位:台(套)。 |
年度 |
11.3.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磁带库资源使用情况,体现磁带库资源的使用效率,其中磁带库含蓝光与虚拟带库。使用指标见表31。
表31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3-B2-01 |
磁带库可用容量使用率 |
实际使用容量占可用存储总容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磁带库存储实际使用容量/磁带库可用存储总容量)×100%。 |
月度 |
CC-A3-B2-02 |
磁带库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磁带库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磁带库投产上线时长)/磁带库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1.3.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磁带库资源的故障情况,体现磁带库资源的安全保障能力,其中磁带库含蓝光与虚拟带库。故障指标见表32。
表32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CC-A3-B3-01 |
磁带库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磁带库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CC-A3-B3-02 |
磁带库平均可用率 |
磁带库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磁带库可用率为:周期年内磁带库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磁带库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磁带库的可用率)/磁带库总数量,其中,可用率=无故障服务时间/计划运行时间。 |
年度 |
CC-A3-B3-03 |
磁带库故障率 |
磁带库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磁带库故障设备数/磁带库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磁带库故障指磁带库设备整机故障,或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2、网络资源运行指标
12.1 路由器
12.1.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路由器资源供给规模,体现路由器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33。
表33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1-B1-01 |
路由器总数量 |
路由器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12.1.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路由器资源使用情况,体现路由器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34。
表34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1-B2-01 |
路由器端口使用率 |
已使用路由器连接线路的端口比率,计算方法为:(已使用路由器连接线路的端口数量/所有路由器端口总数量)×100%。 |
年度 |
WL-A1-B2-02 |
路由器IPv6部署率 |
已完成IPv6部署的路由器设备比率,计算方法为:(已完成IPv6部署的路由器设备数量/已使用路由器设备数量)×100%。 |
年度 |
WL-A1-B2-03 |
路由器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路由器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路由器投产上线时长)/路由器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2.1.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路由器资源故障情况,体现路由器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35。
表35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1-B3-01 |
路由器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路由器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WL-A1-B3-02 |
路由器平均可用率 |
路由器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路由器可用率为:周期年内路由器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路由器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路由器的可用率)/路由器总数量。 |
年度 |
WL-A1-B3-03 |
路由器故障率 |
路由器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路由器故障设备数量/路由器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路由器设备故障判定标准为路由器设备整机不可用或出现板卡级故障。 |
12.2 交换机
12.2.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交换机的供给规模,体现交换机的接入能力。供给指标见表36。
表36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2-B1-01 |
交换机总数量 |
交换机数量的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WL-A2-B1-02 |
交换机SDN支持数量总和 |
交换机支持SDN的数量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WL-A2-B1-03 |
接入交换机端口数量总和 |
接入交换机端口的总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WL-A2-B1-04 |
接入交换机端口数量总和(40GE) |
接入交换机40GE端口的总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WL-A2-B1-05 |
接入交换机端口数量总和(100GE) |
接入交换机100GE端口的总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12.2.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交换机使用情况,体现交换机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37。
表37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2-B2-01 |
交换机端口使用率 |
已使用接入交换机端口的比率,计算方法为:已使用接入交换机端口数量/交换机端口数量。 |
年度 |
WL-A2-B2-02 |
交换机设备IPv6部署率 |
已完成IPv6部署的交换机设备比率,计算方法为:已完成IPv6部署的交换机设备数量/已使用交换机设备数量。 |
年度 |
WL-A2-B2-03 |
交换机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交换机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交换机投产上线时长)/交换机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2.2.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交换机故障情况,体现交换机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38。
表38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2-B3-01 |
交换机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交换机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WL-A2-B3-02 |
交换机平均可用率 |
交换机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交换机可用率为:周期年内交换机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交换机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交换机的可用率)/交换机总数量。 |
年度 |
WL-A2-B3-03 |
交换机故障率 |
交换机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交换机故障设备数量/交换机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交换机设备故障判定标准为交换机设备整机不可用或出现板卡级故障。 |
12.3 负载均衡设备
12.3.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负载均衡设备供给规模,体现负载均衡设备的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39。
表39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3-B1-01 |
负载均衡设备总数量 |
负载均衡设备数量的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WL-A3-B1-02 |
负载均衡设备吞吐量总和 |
负载均衡设备的流量处理吞吐量的总和,单位:千兆比特每秒。 |
年度 |
WL-A3-B1-03 |
负载均衡设备会话新建速率总和 |
负载均衡设备的4层会话新建速率的总和,单位:万个连接每秒。 |
年度 |
WL-A3-B1-04 |
负载均衡设备最大并发连接数(应用层)总和 |
负载均衡设备的最大并发连接数量(应用层)的总和,单位:万个。 |
年度 |
12.3.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负载均衡设备使用情况,体现负载均衡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40。
表40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3-B2-01 |
负载均衡设备IPv6部署率 |
已完成IPv6部署的负载均衡设备比率,计算方法为:(已完成IPv6部署的负载均衡设备数量/已使用负载均衡设备数量)×100%。 |
年度 |
WL-A3-B2-02 |
负载均衡设备连接数(应用层)平均使用率 |
负载均衡设备并发连接数使用率的均值,其中单台负载均衡设备连接数使用率为:负载均衡设备连接数占连接数总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i(第i台负载均衡设备连接数使用率)/负载均衡设备总数量。 |
月度 |
WL-A3-B2-03 |
负载均衡设备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负载均衡设备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负载均衡设备投产上线时长)/负载均衡设备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2.3.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负载均衡故障情况,体现负载均衡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41。
表41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3-B3-01 |
负载均衡设备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负载均衡设备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WL-A3-B3-02 |
负载均衡设备平均可用率 |
负载均衡设备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负载均衡设备可用率为:周期年内负载均衡设备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负载均衡设备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负载均衡设备的可用率)/负载均衡设备总数量。 |
年度 |
WL-A3-B3-03 |
负载均衡设备故障率 |
负载均衡设备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负载均衡设备故障设备数/负载均衡设备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2.4 硬件DNS设备
12.4.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硬件DNS设备供给规模,体现硬件DNS设备的处理能力。供给指标见表42。
表42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4-B1-01 |
硬件DNS设备总数量 |
硬件DNS设备数量的总和,单位:台。 |
年度 |
WL-A4-B1-02 |
硬件DNS设备支持的每秒查询速率 |
硬件DNS设备支持的每秒查询速率的总和,单位:查询次数每秒。 |
年度 |
12.4.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硬件DNS设备使用情况,体现硬件DNS设备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43。
表43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4-B2-01 |
硬件DNS设备IPv6部署率 |
已完成IPv6部署的硬件DNS设备比率,计算方法为:(已完成IPv6部署的硬件DNS设备数量/已使用硬件DNS设备数量)×100%。 |
年度 |
WL-A4-B2-02 |
硬件DNS设备平均查询速率 |
硬件DNS设备查询速率的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硬件DNS设备查询速率)/硬件DNS设备总数量,单位:查询次数每秒。 |
月度 |
WL-A4-B2-03 |
硬件DNS设备平均投产上线时长 |
硬件DNS设备投产上线时长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i(第i台硬件DNS设备投产上线时长)/硬件DNS设备总数量,单位:年。 |
年度 |
12.4.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硬件DNS设备故障情况,体现硬件DNS设备资源故障情况。故障指标见表44。
表44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4-B3-01 |
硬件DNS设备非计划停机频次 |
报告期内硬件DNS设备非计划停机的次数,单位:次。 |
年度 |
WL-A4-B3-02 |
硬件DNS设备平均可用率 |
硬件DNS设备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台硬件DNS设备可用率为:周期年内硬件DNS设备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硬件DNS设备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台硬件DNS设备的可用率)/硬件DNS设备总数量。 |
年度 |
WL-A4-B3-03 |
硬件DNS设备故障率 |
硬件DNS设备的故障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硬件DNS设备故障数量/硬件DNS设备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指由于设备异常导致业务处理能力下降、业务系统中断或严重影响设备自身运行性能的事件。 |
12.5 线路
12.5.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体现金融机构线路资源供给规模,考察金融机构线路资源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45。
表45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5-B1-01 |
线路数量 |
线路数量总和,单位:条。 |
年度 |
WL-A5-B1-02 |
外联线路数量 |
外联线路数量总和,单位:条。 |
年度 |
WL-A5-B1-03 |
内联线路数量 |
内联线路数量总和,单位:条。 |
年度 |
WL-A5-B1-04 |
互联线路数量 |
互联线路数量总和,单位:条。 |
年度 |
WL-A5-B1-05 |
线路总带宽 |
线路带宽总和,单位:兆比特每秒。 |
年度 |
WL-A5-B1-06 |
外联线路总带宽 |
外联线路带宽总和,单位:兆比特每秒。 |
年度 |
WL-A5-B1-07 |
内联线路总带宽 |
内联线路带宽总和,单位:兆比特每秒。 |
年度 |
WL-A5-B1-08 |
互联线路总带宽 |
互联线路带宽总和,单位:兆比特每秒。 |
年度 |
注:线路主要为机构外联线路、内联线路及互联线路,其中外联线路指连接外单位的线路;内联线路指骨干广域线路及城域线路;互联线路指互联网专线。 |
12.5.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线路资源使用情况,体现线路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指标见表46。
表46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WL-A6-B2-01 |
线路带宽使用率 |
线路带宽使用率的平均值,具体计算公式为:∑i(自然月内第i条线路带宽使用率)/总的线路数量。 |
月度 |
13、基础软件运行指标
13.1 操作系统
13.1.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操作系统软件供给规模,体现操作系统软件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47。
表47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1-B1-01 |
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已部署运行的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1-B1-02 |
Unix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已部署运行的Unix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1-B1-03 |
Linux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已部署运行的Linux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1-B1-04 |
Windows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已部署运行的Windows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1-B1-05 |
其他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已部署运行的其他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注:Unix是一种开发平台和台式操作系统;Linux是一种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Windows是由美国微软公司(Microsoft)研发的操作系统。 |
13.1.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操作系统使用情况,体现操作系统的管理和使用水平。使用指标见表48。
表48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1-B2-01 |
操作系统版本数量 |
部署运行的操作系统版本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1-B2-02 |
操作系统EOS版本比率 |
部署运行的操作系统EOS版本实例数量占全部操作系统实例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操作系统EOS版本实例数量/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100%。 |
年度 |
13.1.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操作系统的运行情况,体现操作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49。
表49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1-B3-01 |
操作系统平均可用率 |
操作系统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个操作系统可用率为:周期年内操作系统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操作系统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个操作系统的可用率)/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 |
年度 |
RJ-A1-B3-02 |
操作系统故障率 |
发生过服务异常的操作系统实例数量占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发生故障的操作系统实例数/操作系统实例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故障为因操作系统自身原因引起的系统宕机,报告期内同一实例多次故障,算作1个故障实例。 |
13.2 数据库
13.2.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数据库软件供给规模,体现数据库软件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50。
表50 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2-B1-01 |
数据库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数据库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2-B1-02 |
关系型数据库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关系型数据库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2-B1-03 |
非关系型数据库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非关系型数据库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13.2.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数据库使用情况,体现数据库资源管理和使用水平。使用指标见表51。
表51 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2-B2-01 |
数据库软件版本数量 |
部署运行的数据库软件版本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2-B2-02 |
数据库软件EOS版本比率 |
部署运行的数据库软件EOS版本实例数量占全部数据库实例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数据库软件EOS版本实例数量/数据库实例总数量)×100%。 |
年度 |
RJ-A2-B2-03 |
数据备份最长周期 |
部署运行的数据库进行数据库全量备份的最长周期,单位:天。 |
年度 |
RJ-A2-B2-04 |
数据备份副本最长保留时间 |
部署运行的数据库中数据备份副本最长保留时间,单位:天。 |
年度 |
13.2.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数据库的运行情况,体现数据库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52。
表52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2-B3-01 |
数据库平均可用率 |
数据库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个数据库可用率为:周期年内数据库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数据库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个数据库的可用率)/数据库总数量。 |
年度 |
RJ-A2-B3-02 |
数据库故障率 |
发生过服务异常的数据库数量占全部数据库数量的比率,计算为:(报告期内发生故障的数据库数量/数据库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故障为因数据库自身原因引起的数据库访问中断,报告期内同一数据库多次故障,统计为1个故障数据库。 |
13.3 中间件
13.3.1 供给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中间件软件供给规模,体现中间件软件的供给能力。供给指标见表53。
表53供给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3-B1-01 |
Web中间件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Web中间件的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3-B1-02 |
消息中间件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消息中间件的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3-B1-03 |
事务处理中间件实例总数量 |
部署运行的事务处理中间件的实例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13.3.2 使用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中间件的使用情况,体现中间件的管理和使用水平。使用指标见表54。
表54使用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3-B2-01 |
中间件软件版本数量 |
部署运行的中间件软件版本数量,单位:个。 |
年度 |
RJ-A3-B2-02 |
中间件软件EOS版本比率 |
部署运行的中间件软件EOS版本实例数量占全部中间件实例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中间件软件EOS版本实例数量/中间件实例总数量)×100%。 |
年度 |
13.3.3 故障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中间件的运行情况,体现中间件的安全保障能力。故障指标见表55。
表55 故障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RJ-A3-B3-01 |
中间件平均可用率 |
中间件的可用率均值,其中单个中间件可用率为:周期年内中间件的无故障服务时间所占计划运行时间的比率,中间件平均可用率的计算方法为:∑i(第i个中间件的可用率)/中间件总数量。 |
年度 |
RJ-A3-B3-02 |
中间件故障率 |
发生过服务异常的中间件实例数量占全部中间件实例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报告期内发生故障的中间件实例数量/中间件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故障为因中间件自身原因引起的中间件功能异常,报告期内同一实例多次故障,统计为1个故障实例。 |
14、运行治理指标
14.1 运维指标
14.1.1 事件管理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应对事件的有效性,体现应对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和信息化水平。事件管理指标见表56。
表56 事件管理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1-B1-01 |
通过监控发现的事件比率 |
通过监控工具发现的事件比率,计算方法为:(通过监控工具发现的事件数量/事件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1-B1-02 |
影响业务的事件处置平均时长 |
所有导致业务服务意外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事件,从事件发生到事件解决(包括变通解决)所用时间的平均值,计算方法为:影响业务的事件处置时长总和/影响业务的事件总数量,单位:分钟。 |
年度 |
ZL-A1-B1-03 |
事件处置智能化率 |
通过智能化工具成功处置的事件比率,计算方法为:(通过智能化工具处置的事件数量/事件总数量)×100%。 |
年度 |
注:1.本表中事件不包括监控工具误报所产生的事件。2.影响业务的事件不包括不可抗力事件。不可抗力事件指影响机构业务运行的严重水灾、台风、地震、恐怖主义行为、战争或武装冲突、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
14.1.2 变更管理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变更规模和实施质量,体现变更管理能力和数字化能力。变更管理指标见表57。
表57变更管理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1-B2-01 |
变更总数量 |
实施变更的数量,单位:项。 |
年度 |
ZL-A1-B2-02 |
变更成功率 |
成功完成变更数量占全部变更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成功完成变更数量/变更总数量)×100%。其中,成功完成变更指变更达到预定目标,且未造成计划外影响。 |
年度 |
ZL-A1-B2-03 |
变更自动化执行率 |
自动化执行的变更数量占变更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自动化执行变更数量/变更总数量)×100%。 |
年度 |
14.1.3 配置管理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配置管理情况,体现配置管理数字化能力。配置管理指标见表58。
表58配置管理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1-B3-01 |
配置项自动化采集率 |
实现自动化采集的配置项属性数量占所有配置项属性总数量的比率。其中,自动化采集指配置管理系统通过自动化方式获取信息,不考虑源信息是否自动化产生。计算方法为:(实现自动化采集的配置项属性数量/所有配置项属性数量)×100%。 |
年度 |
14.1.4 可用性管理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重要信息系统可用性达成情况,体现整体运行保障能力。可用性管理指标见表59。
表59 可用性管理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1-B4-01 |
重要信息系统整体可用率 |
重要信息系统的整体可用率。计算方法为:[(重要信息系统计划服务时间-非预期停止服务时间)/报告期内重要信息系统服务时间]×100%。 |
年度 |
注:1.可用性指在要求的外部资源保证的前提下,信息系统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刻或时间区间内(不包括计划内服务中断时间)处于可执行规定功能状态的能力。2.非预期停止服务时间指因各种非预期原因导致信息系统停止服务或运行缓慢(交易失败率达到30%以上),影响业务正常开展的持续时长。 |
14.1.5 容量管理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因容量原因引发事件的情况,体现容量规划、容量监测和问题处置方面的能力。容量管理指标见表60。
表60 容量管理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1-B5-01 |
容量事件数量 |
因容量原因引发的事件数量,单位:项。 |
年度 |
ZL-A1-B5-02 |
容量事件比率 |
因容量原因引发的事件数量占所有事件总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因容量原因引发的事件数量/所有事件总数量)×100%。 |
年度 |
14.2 交付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的交付效率和交付质量,体现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的交付能力。交付指标见表61。
表61 交付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2-01 |
应用上云率 |
应用上云比率。计算方法为:(上云的信息系统数量/信息系统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2-02 |
总体资源需求交付平均时长 |
总体资源需求交付时长均值。计算方法为:各类资源需求交付时长总和/各类资源的交付次数,单位:小时。 |
年度 |
注:1.资源需求交付时长指从所需资源开始部署(配置)到资源交付可用所用时间。其中交付的资源包括云上部署的资源和传统非云部署的资源。 |
14.3 业务连续性指标
14.3.1 容灾能力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是否按照GB/T 20988中附录A的规定开展灾难恢复能力等级建设,是否按要求开展灾难备份与灾难恢复工作,体现灾难备份能力。容灾能力指标见表62。
表62 容灾能力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3-B1-01 |
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比率 |
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比率,计算方法为:(已开展灾难备份的信息系统数量/信息系统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3-B1-02 |
双活信息系统或多活信息系统比率 |
双活信息系统或多活信息系统占重要信息系统的比率。其中,双活信息系统或多活信息系统定义应按照JR/T0207的规定执行。计算方法为:(双活信息系统或多活信息系统的数量/重要信息系统的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3-B1-03 |
灾难备份达标率 |
满足容灾能力等级要求(包括RTO、RPO等关键指标)的信息系统数量占信息系统总数量的比率,其中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等级按照GB/T20988附录A的规定执行,对应的RTO和RPO按GB/T20988附录C的要求执行。计算方法为:(满足容灾能力等级要求的信息系统数量/信息系统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3-B1-04 |
容灾半径 |
容灾半径是指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之间的最大直线距离(包括异地灾备),用以衡量容灾方案所能防御的灾难影响范围,单位:公里。 |
年度 |
14.3.2 应急演练指标
本指标用于考察金融机构的应急预案的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应急处置能力。具体的灾难恢复演练和预案管理要求参考GB/T 38645的要求,体现其运用金融科技提高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情况。应急演练指标见表63。
表63 应急演练指标
指标编号 |
指标名称 |
指标定义 |
采集频次 |
ZL-A3-B2-01 |
应急演练覆盖率 |
实际开展应急演练的重要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数量占重要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总数量的比率。计算方法为:(实际开展应急演练的重要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数量/重要信息系统及信息基础设施总数量)×100%。 |
年度 |
ZL-A3-B2-02 |
应急演练成功率 |
成功完成应急演练次数占应急演练次数的比率。其中,成功完成的应急演练指按照演练计划在规定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按照应急预案完成且验证无问题的演练。计算方法为:(成功完成应急演练次数/应急演练总次数)×100%。 |
年度 |
ZL-A3-B2-03 |
应急演练自动化率 |
使用自动化方式(例如一键切换)完成应急演练的次数占应急演练次数的比率。计算方法为:(使用自动化方式完成应急演练的次数/应急演练总次数)×100%。 |
年度 |
注:本表中应急演练只包含实战应急演练。 |
参考文献
[1]GB/T 5271.17—2020 信息技术词汇第17部分:数据库
[2]GB/T 9813.3—2017 计算机通用规范第3部分:服务器
[3]GB/T 20273—2019 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4]GB/T 28168—2011 信息技术中间件消息中间件技术规范
[5]GB/T 28821—2012 关系数据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6]GB/T 30994—2014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检测规范
[7]GB/T 31495.2—2015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第2部分:指标体系
[8]GB/T 33136—2016 信息技术服务数据中心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
[9]GB/T 33847—2017 信息技术中间件术语
[10]GB/T 36630.3—2018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产品安全可控评价指标第3部分:操作系统
[11]GB/T 37735—2019 信息技术云计算云服务计量指标
[12]GB/T 38645—202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指南
[13]JR/T 0071.1—2020 金融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引第1部分:基础和术语
[14]JR/T 0140—2017 中小银行信息系统托管维护服务规范
[15]JR/T 0168—2020 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
[16]JR/T 0201—2020 金融科技发展指标
[17]JR/T 0210—2021 金融IT基础设施数据元
[18]YD/T 2543—2013 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能耗测评方法
[19]YD/T 3096—2016 数据中心接入以太网交换机设备技术要求
[20]ISO/IEC 20000-1:2018 信息技术服务管理第1部分:服务管理体系要求(Information technology—Service management—Part1:Service management system requirements)
[21]ISO 22301:2019 安全与韧性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要求(Security and resilience—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 systems—Requir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