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数据音符谱写监管乐章——打造财险“四重奏”数字化监管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上海局在财险监管中坚持“用数据管市场”的监管理念,创新打造“灵缇”数据质量管理系统、“河洛”指标管理中台,“观澜”BI监测体系以及“星空”系列模型群组“四重奏”财险数字化监管体系,以高质量监管推动上海财险业高质量发展,在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取得积极成效。相关工作得到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同志和总局领导的多次批示、指示。
一、创新实效——财险“四重奏”数字化监管体系
针对上海财险市场法人主体多、功能性机构多、创新业务种类多的监管实际,上海局坚持监管引领、数据驱动,打造数据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智慧BI监测、模型群组监测“四重奏”数字化监管体系,化繁为简,富于节奏,有效整合监管资源,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质效。
(一)数据治理自动化,打造大规模、集成式的财险大数据底座
数据有质量,监管才有力量,通过“提质、扩源、增效”持续打造集成式数据底座。首创“灵缇”EAST数据质量监测系统,一是将数据治理工作前置。系统直接内嵌于上海局“天覆”大数据平台,数据可以自动检核、自动入库,无需使用外挂软件或者手动批量跑模型,实现全程无感化。二是重建强大的规则库,除基础检核规则外,新建6996条检核规则为数据治理织起严密的筛查网。三是建立了数据质量量化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六性”数据质量分析框架,对所有规则进行标准化赋分,实现同类型机构可比较,单条数据可溯源,为财险数据质量监管提供有力抓手。相关工作曾应总局邀请,在全国数据治理专题培训班上作交流分享。
(二)监测指标精细化,打造强大的数据中台
首创“河洛”指标管理系统,打通多个底层数据源,通过贴源层、汇总层、应用层三层数据加工,层层抽象,打造覆盖法人监管、功能监管的14大类、1200多个子类指标的财险数据中台。支持图形化的指标模糊查询与复合,实现每个监管员都能自主定义和调用指标,有效满足个性化监管需求。
(三)业务监管系统化,覆盖全险种高效的非现场监管智慧BI
自主研发“观澜”财险市场BI监测系统,目前已扩充到了8套看板,70多个界面,实现市场整体“当月测”、车险监管“每日测”、再保险业务“实时测”。一是市场整体月度监测,2023年以来,我们通过观澜发现疑似数据异动300余次,针对性下发问询函23个,约谈机构39场次,敏锐捕捉到雇主责任险、短期健康险等领域欺诈风险,目前多个案件正会同公安经侦部门开展侦查。二是车险每日监测,车险监测做到每日签单数据“T+1”采集,创新开展财险公司和中介机构数据双向穿透,实现机构、渠道、车型、车种多维度数据交叉监测,为落实“三项机制”提供有力抓手。三是再保险实时监测,看板底层数据直连上海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配套再保险“国际板”建设,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实时监管平台”,月均监控再保险数据近220万条,为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筑牢防火墙该项工作已向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同志做专题汇报,并获得云泽同志多次批示。
(四)模型监测常态化,打通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的链路
持续迭代“星空”系列风险监测模型群组,打造“模型到问题,再从问题到模型”的建模闭环,固化检查成果,实现定期循环跑批、持续高效监测。深入研究财政补贴型保险的业务特点,将责任险模型组更新迭代,首创财政补贴型保险模型组。监测成果应用于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横贯式检查。现场仅派出2名人力,12个工作日完成了8家机构核查,发现问题保费18.7亿元,发现问题笔数405笔,拟处罚金额84万元,对30余名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或内部追责。在全国首次发现通过截留财政补贴资金、延迟支付保费间接获益的问题,推动今年国家对首台套补偿机制进行全方位修订。
二、创新技术——“协同、预警、穿透”三层技术叠加
(一)海纳百川,数据交响,首创财险“湖仓一体”数据协同框架
创新财险跨数据源智能核验归集方法,突破“单体数据源”桎梏,打造轻量化数据中台:一是集成EAST数据、财政申报项目数据等关系型数据;二是基于开源大模型,利用LoRA进行低秩微调,辅助对轨迹、图片等非关系型异构内容进行解析。三是引入血缘分析,追溯数据的起源、流转与演变路径,让每个指标可以追本溯源
(二)风起青萍,技术协奏,创新融合前沿技术识别细微风险
利用ES+Hbase技术,从海量业务数据中分析保单、费率、资金流向等行为,灵活运用Isolation Forest等异常检测算法,高效识别异常数据和异常波动,预警风险于微末时。在航运保险监测中,基于GIS系统,综合运用IMO识别号和港口位置等信息绘制真实船舶航行轨迹,还原实际航运经济活动。
(三)星汉灿烂,穿透和声,打造财险监管专属穿透工具矩阵
以模型群组为核心,结合多种智能工具,打造智能化穿透工具矩阵。一方面完善“星空”系列财险监管模型体系,形成航运保险、责任险、保证险、意健险、车险等涵盖7大类险种的模型群组。另一方面以逆向思维发挥图技术穿透优势,结合聚类和中心度算法,精准挖掘资金链路中的重要节点与关键团体,精准定位财政补贴型项目背后的隐秘性、交叉性风险。
三、创新深度——树立金融监管的大局观
(一)择高处立,助力国家战略,体现监管的政治性
上海局坚持系统性监管,统筹协同,发挥战略撬动力。紧扣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结合点,以航运保险监管为牵引,将金融监管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首次启动航保中心评估,以评估促改革,一举打破困扰多年的航保中心空心化困境,相关政策建议写入《关于推动上海航运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二)就平处坐,服务实体经济,坚持监管的人民性
坚持“检查不止于检查”,深挖典型违规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牵头全国首台(套)检查的重点任务中,上报多份专题报告,推动总局、工信部以及财政部于今年修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政策的意见》,是2015年以来首次对政策的全方位修正。
(三)向宽处行,共享监管智慧,践行监管的开放性
在构建财险数字化风险监测体系中,上海局践行开放性监管理念,数据海纳百川,工具兼容并包,防风险于监测中。目前,“观澜”财险BI监测方案已经被科技监管司采纳,成为总局数字化监测体系的一部分。此外,“灵缇”数据质量监测系统、“河洛”指标管理中台、“星空”系列风险监测模型群组均适用于财险全类型机构监管,可以实现全系统共享共建,共同奏响监管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