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名称: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与评估
标准代码:GB/T 43439-2023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7日
实施日期:2024年6月1日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四川易诚智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浪潮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趋势引领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信华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山办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谷航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信优易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兵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太极华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天长峰科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德信永道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易服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国信科(河北雄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久远银海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泰一链科技有限公司、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上海观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传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护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银信长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赛西标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吉林省赛宝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唐山旭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城投教育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智慧蓉城研究院有限公司、上饶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腾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电子信息产品检验研究院、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贵阳供电局、浪潮通用软件有限公司、智造帮(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智达信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市信息化促进会、江苏亨通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院、山东上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渤聚通云计算有限公司、上海翰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锅炉股份有限公司、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锱云(上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协会、兰州英泰莱智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宁波八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星汉博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万朋数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润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军、王程安、王春涛、赵勇祥、邓宏、刘瑞慧、王志鹏、宋跃武、贾超、张明英、苍天竹、李兴春、俞文平、张树玲、杨泉、聂俊平、肖筱华、谢江、汤维、宋飞、张红利、李华林、周昕、谷俊涛、王家东、向华伟、侯鹏飞、王珊珊、谢美程、吴波、段宇宁、张娜、陈杨、喻凌、查丽、周莹、吕千千、郭鑫伟、张羽、陶宏伟、张星星、吕雪、孙海旺、张皓翔、姚磊、曹浩、宋颖昌、陈平、李光亚、胡继东、曹佳宁、张烜通、马烈、康丽丽、柳慧斌、吴芸、徐杰、曹峥、闫林、周晶、王志明、井庆生、余柯、张福国、栗志超、万明刚、蒋翔宇、陈申捷、安淑荻、任婷、张世强、孙宏飞、赵岩、冯跃群、王颖舒、郑伟波、周斐、马建强、董晓健、赵晨光、刘学峰、李超、李勇、樊志海、石秀芳、邱硕涵、王振鹏、宋敏、栗卓越、伍志韬、王溪、刘华、陈进宝、袁玮伟、郑方航、宋雨伦、张淑忠、曲家兴、张澄宇、门美龄、王川、王瑞敏、陈宏峰、潘纯峰、贾莉娟、雷润林、夏秀燕、袁婷婷、申屠祖斌、汪航舰、邱中勋、唐小林。
信息技术服务 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与评估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数字化转型的成熟度模型的构成,规定了成熟度要求,描述了对应的成熟度评估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制定、业务规划和工作实施,以及对转型过程开展成熟度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6073-2018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数字化技术 digital technology
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及其组合。
注:包括但不限于云计算、大数据(数据分析)、移动计算、社交计算、物联网、智能化、边缘和个域计算、区块链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
3.2
业务数据化 digitization of business
对业务系统中沉淀的数据加以利用,完成数据价值的闭环。
3.3
数据业务化 data-driven business models
围绕业务系统中沉淀的数据,创新以数据为业务(交易)对象的新型业务。
3.4
数字化运营 digital operation
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组织内部相关的管理活动,包括但不限于财务、供应链、营销等的数字化升级,实现组织运营模式变革和效率提升。
3.5
评估域 assessment domain
用于开展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的能力域或能力子域集合。
[来源:GB/T 39117-2020,3.1,有修改]
4.模型框架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框架见图1,模型框架由成熟度等级、能力域和成熟度要求描述,其中能力域由能力子域构成。
图 1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框架
5.成熟度等级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级适用于根据组织现状和业务目标明确转型工作所要达成的成熟度等级目 标,并根据目标等级的分级特征和要求制定详细的转型工作路径和各细项目标。成熟度等级分为五个 等级,自低向高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见图2。
图 2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级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等级中的各级特征如下。
a)一级:组织应具备转型意识,开始对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条件进行规划,在运营、生产、服务等业务领域基于内外部需求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工作。
b)二级:组织应对数字化转型的组织、技术、数据和资源进行规划,完成局部业务的数据收集、整合与应用,初步具备基于数据的运营和优化能力。
c)三级:组织应具备数字化转型总体规划并有序实施,完成关键业务的系统集成和数据交互,在运营、生产和服务领域实现基于数据的效率提升。
d)四级:组织应将数据作为支撑运营、生产和服务关键领域业务能力提升优化的核心要素,构建算法和模型为业务的相关方提供数据智能体验。
e)五级:组织应基于数据持续推动业务活动的优化和创新,实现内外部能力、资源和市场等多要素融合,构建独特生态价值。
6.能力域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能力域见表1。
表1 能力域
能力域 |
能力子域 |
组织 |
组织建设 |
转型战略 |
|
流程管理 |
|
变革管理 |
|
技术 |
研发管理 |
技术创新 |
|
信息安全 |
|
数据 |
业务数据化 |
数据管理 |
|
数据资产 |
|
数据业务化 |
|
资源 |
基础设施 |
应用支撑资源 |
|
资金 |
|
知识 |
|
数字化运营 |
数字化营销 |
数字化财务 |
|
数字化供应链 |
|
数字化生产 |
产品设计 |
工艺设计 |
|
计划调度 |
|
生产作业 |
|
质量管控 |
|
设备管理 |
|
仓储配送 |
|
数字化服务 |
服务产品 |
服务交付 |
|
服务能力 |
|
服务运行 |
7.成熟度要求
7.1 组织
组织能力域包括组织建设、转型战略、流程管理、变革管理4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 2 组织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组织建设 |
a)应在重点部门或领域,明确主要人员的数字化转型职责。 |
a)应在组织架构层面,考虑数字化转型相关团队或岗位设置。 |
a)应在各管理与业务领域,配置具备数字化转型职责的岗位,并将相关职责纳入岗位绩效考核。 |
a)应通过量化管理方式,管理相关岗位的任职资格及人才储备等。 |
a)应结合数字化转型战略,建立岗位数字化评价优化机制,持续优化岗位数字化评价模型。 |
转型战略 |
a)应明确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方向。 |
a)应制定与组织发展相契合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框架。 |
a)应落实完善数字化战略,包括目标、愿景、策略、路径、组织架构、关键指标等等文件。 |
a)应基于数字化转型战略形成具体的实施路径及计划,并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计划执行进行监控。 |
a)应具备顶层战略规划设计,形成对外输出的规划策略。 |
流程管理 |
应具有局部业务流程的管理规范或规章制度 |
a)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流程制修订过程、宣贯活动、配套成果等。 |
a)应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跟踪各项流程并获取流程关键数据。 |
a)应建立流程数据库,使用信息系统开展流程测试、发布和固化,并实现流程模板的版本管理和迭代优化。 |
a)应建立常见的流程设计评测模型,对流程设计成果进行模拟和评价。 |
变革管理 |
应建立面向数字化转型的变革管理领导机制 |
应准确识别数字化变革需求,制定数字化变革规划及行动计划,以此为依据开展数字化变革活动 |
a)应建立验证机制,分析局部变革的有效性。 |
a)应建立体系化的变革驱动模式,形成涵盖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变革机制。 |
a)应建立基于数据的变革驱动模式,主动识别数据要素,建立组织的可持续竞争力模型,在体系化变革机制中,基于模型数据自动识别变革需求,并基于知识库,形成建议方案或路径。 |
7.2 技术
技术能力域包括研发管理、技术创新、信息安全3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技术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研发管理 |
应确保研发管理体系能够响应数字化需求 |
a)应部署专门的团队和资源响应数字化需求。 |
a)应建立数字化研发治理与管理体系。 |
a)应建立支撑研发生存周期管理的研发平台,确保业务、组织、技术和流程等的融合创新模拟与验证。 |
a)应基于统一的研发协同平台,驱动生态链协同研发的敏捷响应和决策。 |
技术创新 |
应具备数字创新意识,理解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价值 |
应在各类转型与升级活动中考虑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创新 |
a)应建立体系化的数字化技术管理能力,包括技术跟踪与导入、研发与创新、应用与推广等。 |
a)应通过数字化技术创新评价模型确保其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
a)应与生态链伙伴,持续探索数字化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应用,实现基于数据模型共享的新业态或新模式快速迭代。 |
信息安全 |
应具备信息安全意识,明确数字化转型活动中的信息安全要求 |
应将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并控制相关风险到可接受范围 |
a)应对信息环境进行监测预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的检测评估活动。 |
a)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开展攻防演练,实现主动防御和安全事件应急处置。 |
a)应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预测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带来的潜在信息安全风险,并自动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7.3 数据
数据能力域包括业务数据化、数据管理、数据资产、数据业务化4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 4 数据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业务 |
应以手工或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实现局部业务数据的记录 |
a)应识别局部业务的转型需求,形成关键数据的需求清单。 |
a)应实现业务数据的分类、封装。 |
a)应识别业务模式的数据要素,建立业务数据模型。 |
a)应基于业务数据支撑组织的业务创新和转型。 |
数据管理 |
a)应响应数字化需求,获取相关业务数据并提供数据接口。 |
a)应根据局部业务的数字化需求,定义数据管理制度和过程。 |
a)应建立组织内完备的数据管理体系,其要求应符合GB/T36073-2018中7.1.4c)、7.2.4c)和7.3.4c)的规定。 |
a)应建立数据管理过程的考核评估模型。 |
a)应引导生态伙伴参与构建数据管理过程体系,覆盖生态业务,并与其他相关流程有效配合。 |
数据资产 |
应响应数字化需求,识别相关数据资源并形成数据资产目录 |
a)应明确局部业务的数据资产管理目标,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制度和过程;示例:如数据权属保护、数据属性定义、数据质量考核等。 |
a)应建立数据资产管理组织和框架,发布数据资产管理策略,任命数据资产管理负责人。 |
a)应建立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实现数据资产互通,及时响应服务、统计、分析等需求。 |
a)应将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纳入资产负债表,开展数据资产的业务价值评估。示例:如业务贡献度、业务价值比重、经营质量和效率等。 |
数据业务化 |
应具备数据业务化意识 |
应初步识别数据业务化需求 |
应制定数据业务化的战略、目标、范围和路径 |
应基于对数据资产的运营管理,形成新型数据业务 |
应基于数据持续优化提升数据资产价值,实现业务创新 |
7.4 资源
资源能力域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支撑资源、资金、知识4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资源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基础设施 |
现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应满足为数字化需求提供基础设施资源保障的要求 |
应建立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资源管理机制,为数字化转型提供资源 |
应对数字化转型相关资源的采购、储备及调配形成有效规划及具体措施 |
应将基础设备资源集中统合管理,形成资源库,对基础设备进行统一调配 |
a)应构建面向业务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资源支撑体系。 |
应用支撑资源 |
应具备局部数字化转型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基本应用支撑资源 |
应对数字化转型信息系统建设所需的应用支撑资源进行系统性规划 |
a)应满足功能性、易用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等要求。 |
a)应提供从数据库访问到界面展现的全过程的封装,并提供高效研发所需的功能组件。 |
a)应具备应用支撑资源的动态、敏捷、安全扩展能力。 |
资金 |
应安排专项资金计划支持数字化转型需求的实现 |
应在局部业务中落实资金计划并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的管理措施 |
a)应建立与行业特点、数字化水平等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资金的投入预算及管控机制。 |
a)应对数字化转型资金进行统筹协调利用、优化调整、动态协同管理和量化精准核算,实现数字化转型资金自身数字化管理。b)应持续识别的风险,制定应急储备资金方案 |
a)应建立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相关的资金预算。 |
知识 |
应重视知识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具备知识获取意识 |
应识别局部业务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知识资源要素,建立知识管理体系 |
应对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全面建立并维护数字化转型所需知识资源,构建数字化转型知识库 |
a)应建立知识资源的规划模型,对组织数字化转型所需知识资源进行预期规划。 |
a)应支持企业内、行业内知识库的互联共享,实现知识创新。 |
7.5 数字化运营
数字化运营能力域包括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财务、数字化供应链3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数字化运营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数字化营销 |
a)应基于市场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客户需求管理。b)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销售订单、合同等信息 |
a)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编制营销计划,覆盖营销各环节,根据市场反馈实现营销计划的迭代更新。 |
a)应基于区域市场、客户反馈、历史数据等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指导营销活动。 |
a)应综合运用各种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协同,统一管理所有营销方式,并根据客户需求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动态调整研发、采购、生产与交付等方案。 |
a)应动态跟踪客户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实现自身产品与服务的优化。 |
数字化财务 |
a)应规范会计记账和资金管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管理财务报表和开展财务分析。 |
a)应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并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 |
a)应使用信息系统实时采集各类金融账户数据,实施各项经费对账,及时提醒重大资金风险。 |
a)应通过财务系统与营销、生产与服务管理、项目管理等集成,实现合同、订单、费用、进度等的业务协同与一致性管理。 |
a)应基于财务管理体系中形成的一致性财务业务协同数据,建立并应用管理数据模型,支撑营销、生产与交付等业务人员的敏捷经营决策,包括报价与策略、计划与进度、质量与回款等。 |
数字化供应链 |
a)应根据产品、物料需求和库存等信息制定采购计划。 |
a)应通过信息系统管理采购和销售的关键节点信息。 |
a)应将采购、生产和仓储等信息系统集成,自动生成采购计划,并实现出入库、库存和单据的同步。 |
a)通过系统平台实现企业采购业务与供应商销售业务协同,实现协同供应链。 |
a)应基于供应链模型,获取多变因素下最优采购、生产、销售、物流方案等。 |
7.6 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生产能力域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计划调度、生产作业、质量管控、设备管理、仓储配送7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
表7 数字化生产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产品设计 |
a)应根据用户需求,按照设计经验进行产品设计方案的策划。 |
a)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实现需求的管理和跟踪。 |
a)应建立典型产品组件的标准库及典型产品设计知识库,实现快速检索和智能匹配。 |
a)应建立敏捷设计环境,支持产品参数化、模块化设计。 |
a)应建立产品设计平台,支持用户、供应商等多方信息交互、协同设计和产品创新,实现用户参与式设计。 |
工艺设计 |
a)应基于产品设计数据开展工艺设计。 |
a)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工艺设计和工艺优化。 |
a)应基于典型产品或特征建立工艺模板,实现关键工艺的封装和复用。 |
a)应支持工艺知识分类管理,建立典型工艺流程、工序、工步、工艺资源、工艺设计标准的知识库,支持快速检索。 |
a)应基于工艺知识库实现工艺流程、工序内容、工艺资源等知识的编排与调用,为工艺规划与设计提供决策支持。 |
计划调度 |
a)应基于销售订单和销售预测、成品库存等信息,编制主生产计划。 |
a)应通过信息系统基于销售订单、销售预测、生产数量、交期等信息,编制主生产计划。 |
a)应通过信息系统,基于安全库存、采购提前期、生产提前期、生产过程数据等约束条件生成主生产计划。 |
a)应基于先进排产调度的算法模型,自动生成有限能力主生产计划。 |
a)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生产运行模型,提前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波动和风险,实现动态实时的生产排产和调度。 |
生产作业 |
a)应实现生产过程中关键件、关键工艺信息以及过程信息的采集。 |
a)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生产过程关键物料、设备、人员、产品、仓储等的数据采集,并上传到信息系统。 |
a)应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自动将工艺文件下发到各关联生产单元和可视化。 |
a)应通过信息系统集成,根据生产作业计划,自动将生产程序、运行参数或生产指令下发到数字化设备。 |
a)应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生产过程非预见性异常的自动调整。 |
质量管控 |
a)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b)应制定质量管控相关规范,并有效执行 |
a)应记录生产过程中关键质量信息。 |
a)应通过信息系统记录生产过程产品质量信息,每个批次实现生产过程质量记录追溯。 |
a)应实现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质量信息可追溯。 |
a)应实时采集产品原料、生产过程、客户使用的质量信息,实现产品质量的精准追溯。 |
设备管理 |
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点巡检与保养,并进行设备运行状态记录 |
a)应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定设备维护计划。 |
a)应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设备点检、监测、维修、保养、更换的数字化管理,具备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维修记录管理等功能。 |
a)应建立主要设备的数字李生,支持开展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建模分析预警。 |
a)应构建设备的数字李生平台,与生产、仓储、供应链系统协同,实现设备管理的动态优化。 |
仓储配送 |
应建立仓储配送管理流程或制度 |
a)应基于信息技术手段记录出入库及库存信息。 |
a)应基于条码、二维码等方式,使用手持终端、声控或按灯实现人工或机器辅助出入库及拣货作业。 |
a)应基于仓储管理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集成,依据实际生产作业计划实现半自动或自动出入库管理。 |
a)应实现仓储配送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或制造执行等系统的集成。 |
7.7 数字化服务
数字化服务能力域包括服务产品、服务交付、服务能力、服务运行4个能力子域。各能力子域的成熟度等级要求,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 数字化服务的成熟度要求
能力子域 |
成熟度等级要求 |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
服务产品 |
a)应梳理主要的服务项目,清晰定义服务对象、服务目标、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并形成规范化、电子化的服务产品目录。 |
a)应通过信息系统,管理组织关键服务产品的研发活动,具备服务产品的管理和优化机制。 |
a)应通过信息系统集成整合服务研发、服务部署、服务交付和服务运行,在组织范围内,通过数据分析驱动服务产品全生存周期的创新。 |
a)应基于服务生存周期管理和社会化情报等数据构建服务产品管理模型,并基于模型实现用户的服务需求预测,动态优化服务产品体系。 |
a)应基于所在行业、领域的服务产品大数据,建立服务产品价值模型与价值链,支撑服务的集成与融合。 |
服务交付 |
a)应建立项目级交付管理机制,并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服务活动。 |
a)应建立产品级服务交付规范和资源保障管理能力,并利用信息系统覆盖相关项目级的交付过程管理。 |
a)应建立服务管理系统,支撑整体服务业务的运营,实现服务研发、营销、交付的协同和优化管理。 |
a)应建立服务管理常用数据模型库,并支持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数据分析。 |
a)应通过信息系统实现服务交付协同管理,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服务交付管理的动态优化。 |
服务能力 |
应建立人员、流程、技术、资源等在内的能力管理框架,并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和记录相关数据 |
a)应通过服务能力管理体系,实现服务能力的持续改进。 |
a)应通过信息系统管理服务能力各要素,建立与服务营销、服务交付等系统的关联和协同,实现组织对服务能力的系统化管理。b)应结合行业领域特点,建立覆盖整个组织的服务能力标准,并通过数据的跨部门共享,实现基于标准的分析和告警 |
a)应通过组织级、产品级和项目级的服务能力模型,实现对服务能力的预测、仿真及多级协同优化等。b)应通过服务级别预测、客户关系管理等模型,实现服务级别预测性管理。c)应建立社会化资源的可用性、可靠性模型,实现对服务容量变化趋势的预测 |
a)应通过互联网数字平台,整合跨区域、跨行业服务资源,实现面向重点客户的一体化服务能力。b)应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分析影响服务级别的关键因素并生成优化方案。c)应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开发利用,实现基于服务生态的服务容量动态优化 |
服务运行 |
应遵循建立服务安全管理相关规范,识别服务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并使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服务安全管理过程 |
a)应结合客户的需求场景,编制能够覆盖多元服务项目的服务解决方案,并通过数字化技术管理服务解决方案。 |
a)应通过营销、研发、管理和交付等系统集成,自动生成基于客户需求和场景的服务组合。 |
a)应建立服务关联性模型和客户需求响应模型,实现服务编排自动化,并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 |
a)应通过服务交付、服务质量等模型,实现服务编排的自优化,并提前预警服务全过程中的波动和风险。 |
8.评估方法
8.1 评估内容
评估组应基于第6章和第7章的相关要求,根据受评估方业务活动特点对数字化转型能力域和能力子域进行裁剪,形成评估域。
8.2 评估流程
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评估流程包括预评估、正式评估和发布评估结果。
8.3 预评估
8.3.1 受理评估申请
评估方对受估方所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评审,并根据受评估方所申请的评估等级及其他影响评估活动的因素,综合确定是否受理评估申请。
8.3.2 开展预评估活动
评估组应通过会议、文档审查等方式,围绕受评估方的需求开展预评估:
a)了解受评估方数字化转型建设基本情况;
b)了解受评估方可提供的直接或间接证据;
c)确定受评估方的评估能力等级及权重;
d)确定是否进入正式评估。
8.4 正式评估
8.4.1 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目的:
a)确认相关方对评估计划的安排达成一致;
b)介绍评估人员;
c)确保策划评估活动的可执行。
会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说明评估目的、介绍评估方法、确认评估等级和范围以及评估日程等事项。
8.4.2 采集评估证据
在正式评估过程中,应通过适当的方法收集并验证与评估范围、评估准则有关的证据,包括与数字化转型相关的活动和过程信息。采集的证据应予以记录,采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访谈、观察、现场巡视、文件与记录评审、信息系统演示、数据采集等。
8.4.3 形成评估发现
应对照评估准则,将采集的证据与其满足程度进行对比形成评估发现。具体的评估发现应包括具有证据支持的符合事项的良好实践、改进方向以及弱项。评估组应对评估发现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进行组内评审。
8.4.4 成熟度级别判定
依据每一项能力域的评估发现和打分结果,结合各能力域权重值,按照9.3的规定,计算受评估方得分,并最终判定成熟度等级。
8.4.5 形成评估报告
评估组应形成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评估活动总结、评估结论、评估弱项及改进方向。
8.5 发布评估结果
8.5.1 沟通评估结果
在完成评估活动后,评估组应将评估结果与受评估方代表进行通报,并由评估组确认最终结果。
8.5.2末次会议
末次会议的目的:
a)总结评估过程;
b)发布评估发现和评估结论。
末次会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预评估内容、评估结果、评估弱项及改进方向等。
9.成熟度等级判定
9.1 评分方法
评估组应将采集的证据与成熟度要求进行对照,按照符合程度对评估域的每一项要求进行打分。成熟度要求满足程度与得分对应表如表9所示。
表9成熟度要求满足程度与得分对应
成熟度要求满足程度 |
得分 |
全部满足 |
1 |
大部分满足 |
0.8 |
部分满足 |
0.5 |
不满足 |
0 |
9.2 评估域权重
评估组应确定评估域中能力域和能力子域的权重。
9.3 计算方法
9.3.1 能力子域成熟度等级得分计算方法
能力子域成熟度等级得分为该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下每条要求得分的算术平均值,能力子域得分
按公式(1)计算:
式中:
C-能力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得分;
Xi-能力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每条要求得分;
n-能力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要求的个数。
9.3.2 能力域成熟度等级得分计算方法
能力域成熟度等级得分为该域下能力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得分的加权求和,能力域得分按公式(2)计算:
式中:
B-能力域指定成熟度等级得分;
C-能力子域指定成熟度等级得分;
β-能力子域权重。
9.3.3 成熟度等级得分计算方法
成熟度等级的得分为该等级下能力域得分的加权求和,成熟度等级的得分按公式(3)计算:
式中:
A-成熟度等级得分;
B-能力域指定成熟度等级得分;
α-能力域权重。
9.4 成熟度等级判定方法
当评估对象在某一成熟度等级下的成熟度得分超过评分区间的最低分视为满足该成熟度等级要求,反之,则视为不满足。在计算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总分时,已满足的成熟度等级的成熟度得分取值为1,不满足的成熟度等级的成熟度得分取值为该成熟度等级的实际得分。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总分,为各成熟度等级评分结果的累计求和。根据表10给出的分数与成熟度等级的对应关系表,结合成熟度等级实际得分S,可判断企业当前所处的成熟度等级。
表10分数与成熟度等级对应关系
成熟度等级 |
对应评分区间 |
五级 |
4.8≤S≥5 |
四级 |
3.8≤S<4.8 |
三级 |
2.8≤S<3.8 |
二级 |
1.8≤S<2.8 |
一级 |
0.8≤S<1.8 |
参考文献
[1]GB/T 23020—2013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2]GB/T 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3]GB/T 34960.5—2018信息技术服务治理第5部分:数据治理规范
[4]GB/T 39116—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
[5]GB/T 39117—2020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
[6]ITU-T Y.4906 产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框架
[7]工业和信息化部 应急管理部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十安全生产”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